一、3%涨幅背后的三重驱动力:供需、成本与市场情绪的共振
7月18日早盘,郑州商品交易所纯碱期货主力合约SA309价格突破2200元/吨关口,日内涨幅迅速扩大至3%,创下近三个月最大单日涨幅。这一异动立即引发市场关注,盘面数据显示,主力合约单日增仓量达12.8万手,成交量环比增长45%,资金入场迹象明显。
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轮行情的爆发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1.供给端收缩的蝴蝶效应据中国纯碱工业协会最新数据,6月份行业开工率已降至78.3%,较去年同期下降7.2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压力:青海地区主力生产装置进入年度检修期,影响产能约120万吨/年;河南、山东等地环保督查趋严,部分企业被迫限产30%;再者,海外进口量同比减少42%,主要出口国土耳其因能源危机暂停长协订单。
供给端的持续收紧,使得社会库存连续5周下降,当前库存量已跌破30万吨警戒线。
2.成本端的刚性支撑作为纯碱生产的主要原料,原盐价格年内已累计上涨18%。以山东海化集团为例,其原盐采购成本从年初的280元/吨攀升至330元/吨,直接推高吨碱成本约150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动力煤价格在夏季用电高峰期的持续走强,使得联碱法工艺成本中枢上移。
3.资金面的情绪催化从持仓结构分析,前20名期货公司净多头持仓量较上周增加3.2万手,永安期货、中信建投等机构席位出现明显增仓动作。这反映出市场对下半年光伏玻璃产能释放的强烈预期——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160GW,对应光伏玻璃需求增长25%,而每GW光伏玻璃需要消耗约1.5万吨纯碱。
这种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市场参与者的定价逻辑。
1.玻璃行业的成本压力测试作为纯碱最大下游(占比约60%),浮法玻璃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以信义玻璃(00868.HK)为例,其纯碱库存周期已从常规的45天压缩至30天,采购部门负责人透露:"当前纯碱价格每上涨100元,吨玻璃成本将增加20元"。
这直接导致部分中小型玻璃厂陷入亏损,行业开工率出现分化——头部企业凭借长协订单维持正常生产,而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企业已开始限产保价。
2.光伏产业的战略博弈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玻璃产能扩张进入快车道。据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新点火光伏玻璃窑炉达12座,日熔量增加8800吨。这些新增产能对纯碱的刚性需求,正在改变传统的季节性规律。某光伏玻璃龙头企业采购总监表示:"我们已将纯碱安全库存标准从30天提升至45天,并考虑在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
3.投资者的多维应对策略面对剧烈波动的市场,不同参与主体需要差异化策略:
生产企业:建议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卖出套保,锁定2200-2300元/吨的加工利润贸易商:建立基差交易模型,关注华北地区现货升水缩窄至50元/吨的套利机会机构投资者:可关注"多纯碱空玻璃"的跨品种套利,把握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窗口个人投资者:需警惕交易所可能出台的提保、限仓等风控措施,合理控制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近期约谈重点企业的消息引发市场波动,这提示政策调控风险仍需高度关注。从技术面看,SA309合约日线MACD指标出现金叉,但RSI指标已接近超买区域,短期需防范技术性回调风险。中长期来看,在光伏装机刚性需求支撑下,纯碱价格中枢有望维持高位运行,但行情演绎路径将更多取决于新增产能释放节奏与库存重建速度的博弈。
Copyright © 2012-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